尊重孩子就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-育儿宝典

母婴健康 adminlele 3年前 (2022-04-23) 55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

   在生活中,妈妈有时会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。当妈妈与孩子的观点发生冲突时,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,认为孩子是错的。孩子虽然年龄小,但也是有自尊心的。家长若是高高在上,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“小不点”,非但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,反而会诱发他的反感,他就会找机会来反驳父母,挑战父母的权威,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。



  孩子也像成年人一样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,他们渴望被尊重;他们也有着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,更希望被理解。当妈妈用自己的观点来批评孩子的言行的时候,他就会感到很生气。孩子会伤心,也会心情郁闷,作为妈妈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,当孩子的情绪被忽视的时候,孩子很难调整他的行为,进而出现长久的僵持。



 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•哥德法劫曾经说过:“教育孩子最重要的,是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,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。”事实证明,妈妈如果片面地站在家长的角度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说话,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因为孩子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,而不是被看做啥也不懂、一无是处的孩子。



   所以,对于父母来说,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,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,全面而准确地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。黑尔加•吉尔特勒曾介绍过一种与孩子交谈的方法。比如和年幼的孩子讲话时,最好蹲下来,让你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,使他感到自己的存在,并且你可以用和孩子同样的眼光去观察世界,这样相互之间有利于平等交谈。



  在澳大利亚,许多父母都深知这个道理,他们总是蹲下来与孩子进行沟通。其实,这种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。它通过无声的语言告诉孩子:父母和你是平等的;父母尊重你的独立人格,遇到事情愿意跟你商量,而不是专制地命令和简单地指责。孩子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就会体谅父母的心情,也会对事情本身做出理性的判断,而不是和父母对着千,当然在孩子的内心也会由衷地尊重父母。



  玛丽是典型的澳大利亚人,住在堪培拉,有一对可爱的儿女。



  一次,全家人外出旅游度假,女儿先跑出去,坐到了汽车里。4岁的儿子跑出来,发现姐姐先坐到了汽车里,很不高兴,嚷嚷着让姐姐下来,否则自己就不去了。玛丽看到后蹲下身子,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,目光正视着孩子,诚恳地说:“儿子,我觉得你长大了,不会在意坐在哪个位置了。你觉得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,对吗?”小家伙本来打算要哭闹一番的,可是一听妈妈的话,看着妈妈诚恳的目光,就点了点头,钻进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来。



  在外面游玩的时候,儿子和女儿玩得非常开心,相互追逐着。儿子跑着跑着,一不小心摔了一跤。他撇撇嘴马上就要哭出来了。玛丽一看,自然地蹲下来,摸着孩子的头,亲切地说:“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,是不是?你是个大男孩儿,摔一下没关系的,对吗?你觉得呢?”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,点了一下头,重复地说道:“对呀,我不是小宝宝了,我是大男孩儿了,大男孩儿不哭!”然后他自己拍了拍身上的土,自豪地跑去玩了。



  蹲下身来,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,这对孩子是一种尊重。想想看,如果玛丽不这么做,情景就会完全两样:当儿子因为姐姐先钻进汽车而不愿意坐车时,妈妈站在旁边指着儿子的鼻子说道:“小孩子那么多事,先进去和后进去有啥不一样的?”孩子仰头看着妈妈,不服气地说道:“当然不一样了,姐姐的位置好,我也要坐在好的位置上。”姐姐在一旁不吭声,弟弟开始哭闹起来。妈妈气得来回走动,对孩子训斥道:“就你事多,爱去不去。”于是孩子在地上连哭带打滚。爸爸一看孩子闹成这个样子,生气地说:“不去了!”就这样,出游计划取消了,一家人闷闷不乐地过了一天。



当孩子绊倒了,马上要哭出来时,妈妈对着孩子大声呵斥:“有什么大不了的,不就是绊了一下嘛,哭什么哭?”孩子扬起脑袋看看妈妈,可能没有哭出来,但是却充满了怨气,带着情绪、别别扭扭地跟妈妈在一起走着,还不时瞪妈妈两眼,再也没有玩的兴致了,甚至还会跟妈妈做对,以发泄心中的不满。这种局面估计做家长的都不愿意看到。



  蹲下来,与孩子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线时,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,而且更重要的是,能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。我们都明白,在沟通时,眼神交流是十分重要的。讲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,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一样适用。



  其实,蹲下来和孩子进行对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动作,更强调的是…种心态,父母在与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应该放低心态,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。有人这样说:“父母因为大,他是俯视孩子的;孩子因为小,他是仰视父母的。因为俯视,父母们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外表和举止,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和眼睛;因为仰视,孩子头和脖子累,不可能长久,只能放松头颈,回到人本能的自然的状态。于是,父母和孩子的窗口错开了,视线出现了盲区。”所以,现在的父母,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,用平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,避免走进教育孩子的盲区。



  有人在网上发起一个调查,有多少父母曾经对孩子说过对不起,其中一个网友这样说道:“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跟我说过‘对不起’,即使是他们不对!不过,如果我的父母跟我说‘对不起’,我一定会吓一跳。”父母不是圣人,误解孩子甚至伤害孩子在所难免,最重要的是,一旦发觉自己错了,就要勇敢地承认错误,承担责任。要真诚地对待孩子,平等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。



  当父母向孩子说“对不起”时,态度要诚恳,用接纳关怀的眼神面对孩子,坦诚地和他沟通,温柔地摸他的头或给他一个拥抱,这样效果会更好。如果父母碍于情面,说不出道歉的话,可以给孩子写信、写纸条,通过这样的过渡和铺垫,就会逐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。



   有这样一组信件就充分道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奥妙。有位爸爸错怪了儿子,儿子一见他就梗着脖子不理他,他又说不出“对不起”。想来想去,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。信中这样写道:



  “儿子,爸爸又犯了主观武断的错误,没有调查就认定你去网吧了。爸爸的简单粗暴伤害了你的自尊心,但你照顾老爸的面子,没有和爸爸发生正面冲突,而是默默承受着误解,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和开脱。越是这样,老爸的内心越不安。我郑重地向你道歉:儿子,对不起了!”



爸爸写完后,把信折好,从儿子房门的门缝里塞了进去。



晚上,爸爸要睡觉的时候,门缝里塞进了一个折得很整齐的纸条。爸爸打开纸条,儿子那歪歪扭扭的小字映入了眼帘:



  “爸爸,其实我应该提前打电话告诉您和妈妈:我去帮助生病的同学了。可是我同学家里没有电话,我们都太忙了,害得您和妈妈担心了。爸爸的批评也不是多余的。虽然我这次没有去网吧,但以前曾迷恋过网吧。我跟您保证,以后我不去了……”



   事实证明,父母若做错了,如果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,这样不但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信,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。父母通过道歉让孩子明白你发自内心的善意及关爱,这样能抚平他们不满的情绪,让他们在良好的互动关系中,学会如何宽容待人。这不仅能够化解亲子矛盾、密切亲子关系,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认知。



  孩子不管大小,都有自尊心,都好面子。心理学家研究得出,孩子的自尊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,孩子在一岁半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,虽然他们没有明显的维护自尊的表现,但是成人若是表情难看,他也决不会笑脸相迎。



  所以父母和孩子交往沟通的时候,一定要尊重孩子,要顾及孩子的面子。孩子也需要长辈对他们的尊重,在适当的时候,给他们留一点情面,会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

   孩子犯了错,家长批评是应该的,但是在批评时应该注意时间、地点,最好不要在公开的场合批评,不要当着小朋友的面批评,否则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,使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,这样的批评会适得其反。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、方法,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学会给孩子留面子。


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、书籍,未经本网站核实,仅供参考。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,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。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、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,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。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:
喜欢 (0)
[]
分享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退出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