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孕:第二次怀孕和第一次怀孕有区别吗

母婴健康 adminlele 3年前 (2022-04-13) 38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

摘要:第二次怀孕和第一次怀孕有区别吗
第二次怀孕时你的确会面临特殊的挑战,特别是如果你的第一个宝宝还非常小的话。你这次怀孕可能会比上次感觉更容易疲劳。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既没有尽职尽责地照顾好……

第二次怀孕时你的确会面临特殊的挑战,特别是如果你的第一个宝宝还非常小的话。你这次怀孕可能会比上次感觉更容易疲劳。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既没有尽职尽责地照顾好老大,又没有全身心地关注肚子里的宝宝。

 

第二次怀孕:你应该怎样度过孕期

  大多数妈妈都觉得第二次孕期过得飞快。你还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做好任何情绪上的准备,也还没有做出任何实用的计划安排,突然之间自己就快生了。

  第二次怀孕,你一定要照顾好你自己。每次怀孕都是不同的,不管是情感方面还是身体方面。不过,要想尽可能保持健康,你要做的事情却是相同的。

• 锻炼——如果你的第一个宝宝还小,你可以把他放在小推车里,每天推着他去散步;或者在家里做些简单的孕期运动,让他和你一起做。

• 买一些容易做的健康食物,比如面条、水果和蔬菜。吃饭要有规律。不吃饭会让你觉得更累的。

• 不太重要的家务活就别做了,还是休息重要。

• 每天为你肚子里的小宝宝做一件事,哪怕只是用两三分钟时间,放松地做做深呼吸,边做边想像他在你的肚子里成长发育的过程。

 

第二次怀孕:你的身体变化

广告
  你多半会发现自己这次比上次显怀的时间早,而且感觉到宝宝胎动的时间也比怀第一个宝宝时早几周。

  对很多女性来说,第二次怀孕时孕吐都没有上次那么严重。不过,当然了,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!你第一次怀孕时出现过的静脉曲张、痔疮或者漏尿等症状可能还会发生,但至少你这次更知道该怎么处理了。

  你可能发现你的骨盆关节痛得比怀第一个宝宝时更早、更厉害。再次怀孕使你的骨盆关节承受了很大的压力。因此在这次孕期里,你要非常注意自己的姿势。

  如果你第一次怀孕时有并发症,比如妊娠糖尿病或者产科胆汁淤积症,第二次怀孕很可能还会得这些病。不过,你现在知道自己需要吃哪种饮食、服什么药物以及看哪位专家了,所以你和医生都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你的病情。多好啊,大家都能从上次怀孕中汲取经验。

 

第二次怀孕:你会得先兆子痫吗

  关于先兆子痫以及如果你上次得了这种病第二次怀孕会不会再得,专家们有过很多很多的论述。如果你上次得了先兆子痫,这次还会再得的概率大约是10%。

  不过,很多研究似乎都有一条共识,那就是,如果你第一次怀孕没得先兆子痫,下次得的可能性会非常小。虽然可能性非常小,但是两次怀孕之间的间隔越长,发生率就相对越高。

  这跟爸爸确实好像也有关联。如果一位女性这次换了伴侣,她患先兆子痫的风险就会增加,哪怕她上次和前夫怀孕时没有患这种病。如果是男性的前妻得过先兆子痫,那他现在的妻子患先兆子痫的风险也会升高。

  如果你第一次怀孕时得过先兆子痫,跟那些没有得过这种病的女性相比,你这次患病的概率会更高。而且,如果你有下列情况,你第二次怀孕时也更有可能得先兆子痫:

• 你的第一个宝宝早产
• 或者与你生产时的孕周相比,第一个宝宝小于胎龄
• 你有糖尿病
• 你有慢性高血压
• 你非常胖

  不管你这次觉得自己有没有得先兆子痫的风险,都一定要按时去做所有的产前检查,量血压、做尿检,注意自己是否头疼,身体右侧肋骨下面是否有疼痛感,自孕20周起是否有视力模糊的现象。一旦发现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,都要立即去看医生。

 

第二次怀孕:你的情绪变化

  你可能会发现,自己这次很担心会再发生第一次怀孕或生产时出现过的问题。也许上次这些问题解决的时候,你已经把这些不好的经历都藏到记忆深处了,但是由于再次怀孕,这些经历又重新浮出水面。不要克制着不和别人说这些事情,可以和医生谈谈,或者和朋友、孕妇学校的老师聊一聊。

 

第二次怀孕:寻找同道中人

  也许你和别的朋友同时怀上了第二个宝宝。这样,你就能和她们一起分享体会了。你们可以互相关心一下彼此的孕期症状。当你们的大孩子一起在旁边玩耍的时候,你们可以抽空喝点儿东西,聊一聊。

  不过,如果你两次怀孕的时间跨度比较大,你的朋友们早就生完宝宝了,那你可能会觉得很孤单。上孕妇学校会对你有所帮助,到你产检的医院问问有没有这类专业的培训班。加入宝宝中心的孕妈咪天地论坛,你也能找到与你情况同时的妈妈。

  如果距离你怀第一个宝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多好多年,可能你还会喜欢和第一次怀孕的准妈妈一起上孕妇学校。你会发现在过去的10年里,为准妈妈提供的服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平常在小区或者公园里活动的时候,你也不妨主动和其他准妈妈交谈,说不定就能交上志趣相投的朋友呢!祝你好运!

 


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、书籍,未经本网站核实,仅供参考。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,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。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、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,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。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:
喜欢 (0)
[]
分享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